存檔 | 23Spring 古代文學課堂筆記

中古文學文獻學

按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中古文學一般理解爲魏晉南北朝文學。

文獻資料舉隅

  1. 總集: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取材廣博,資料詳實,異文齊備。蕭統《文選》、徐陵《玉臺新詠》、郭茂倩《樂府詩集》、《文苑英華》
  2. 史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資治通鑑》(編年作用)
  3. 其他史書:吳樹平《東觀漢記校注》、周天游《八家後漢書輯注》、許嵩《建康實錄》、常璩《華陽國志》、慧皎《高僧傳》、崔鴻《十六國春秋輯補》
  4. 小說詩文評:《太平廣記》、徐震堮《漢魏六朝小說選》、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
  5. 類書:《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氏六帖》
  6. 近人研究著作: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羅新《新出魏晉南北朝墓誌疏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提要辨證》;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張可禮《東晉文藝編年》;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聶石樵《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曹道衡《南北朝文學史》、葛曉音《八代詩史》

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

總論

研究特點:1. 時間跨度大(196-589);2. 政局更迭頻繁,思想、文化、文學變動激烈;3. 作家羣體多。

關鍵詞:文學自覺、士族、交融、承上啓下

文學自覺

漢代文學自覺說(趙敏俐)

  1. 《漢書·藝文志》載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漢書·藝文志》本身是一種目錄類文選,採用的分類+命名的方式體現了文體意識;
  2. 《後漢書·文苑傳》有明確的文體辨析:分書、銘、誄、吊、贊、頌、連珠等。但《後漢書》作者是劉宋范曄,可能存在後世觀念之影響;
  3. 蔡邕《獨斷》、劉熙《釋名》體現了初步文體觀;
  4. 漢代人對於文學審美特性已經有了自覺追求。例如流行於漢代的“賦論”,其中的關鍵詞“麗(驪)”就展現了審美特性的發現。

魏晉文學自覺說

鈴木虎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論》,以及魯迅、李澤厚等人持此說。

文學自覺的三個標誌:

  1. 文學從廣義的學術中分化出來,成爲獨立門類(溯源、循名責實);
    1. 溯源: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文學一科的子游、子夏擅長的均是禮學(“發明章句,始自子夏”);
    2. 兩漢“文學”官職:文學掌故、文學掾;
    3. “文學“”文章“之分;
    4. 南朝”四學“之分:《宋書·雷次宗傳》:”儒學、玄學、史學、文學“;
    5. 《後漢書·文苑傳》;
    6. 文筆之分:
      《南史·顏延之傳》”竣得臣筆,測得臣文“;《文心雕龍·總術》:”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梁元帝蕭繹《金樓子·立言》:”至如文者,維須綺縠紛披,宫徵靡曼,脣吻適會,情靈摇蕩“。及蕭綱《與湘東王書》
      從《文選》錄文看出,”筆“仍屬於文學範疇。
      ”雜文學觀念“:丘遲《與陳伯之書》、姚鼐《古文辭類纂》
  2. 對文學的各種體裁有了比較細緻的區分,對各體裁體制和風格也有比較明確的認識。總集的編纂是文體辨析的自然結果;
  3. 對文學審美特性有了自覺追求。
    人物品評 - 人物審美 - 文學審美 - 文學理論
    察舉制鄉黨評議、劉劭《人物誌》和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容止品藻讚譽諸篇、類似《吳越春秋》:”句踐長頸鳥喙,鷹視狼步“等
    對人物的品評生發出”分品“的文學理論,例如鍾嶸《詩品》
    最終產生文學理論著作,如”體大而慮周“的劉勰《文心雕龍》,標誌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建立了完整的體系。

曹丕《典論·論文》: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長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這裏的”文章“未必指的就是”文學“,可能仍指”立德、立功、立言“。
曹植《曹子建與楊德祖書》:
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
可能與文學更近。但无论如何,文学似乎都没有摆脱作为“经国”附庸的地位。

士族

魏晉南北朝主要世家大族

太原王氏:王坦之
琅琊王氏:王戎、王導、王敦、王羲之、王獻之、王弘、王儉、王融、王褒
陳郡謝氏:謝安、謝玄、謝道韞、謝靈運、謝惠連、謝朓
陳郡殷氏
新野庾氏:庾肩吾、庾信
譙國桓氏:桓溫
京兆韋氏:韋應物、韋莊
京兆杜氏:杜預、杜如晦、杜甫
泰山羊氏:羊祜
潁川荀氏:荀彧
河南褚氏:褚遂良
濟陽蔡氏:先祖蔡邕,蔡克、蔡謨
濟陽江氏:江淹
廬江何氏
陳郡袁氏:袁宏
汝南袁氏:袁紹、袁術
瑯琊顏氏:顏延之、顏之推、顏真卿
蘭陵蕭氏:蕭統等南齊、梁皇室
彭城劉氏:漢皇室後裔,劉知幾
高平郗氏:郗超、郗鑒
高平檀氏:檀道濟
河內司馬氏:司馬懿等晉皇族
安定皇甫氏:皇甫謐
范陽盧氏:盧照鄰、盧綸
隴西李氏:李靖、李唐皇室自稱
趙郡李氏:李吉甫、李紳、李頎、李德裕
博陵崔氏:崔顥
清河崔氏
河東柳氏:柳宗元
河東裴氏
河東薛氏:薛道衡、薛仁貴、薛收
滎陽鄭氏
弘農楊氏:楊素、楊玉環
陳留阮氏:阮籍、阮咸
太原溫氏:溫嶠、溫庭筠
北地傅氏:傅咸
吳郡:朱、張、顧、陸(張文朱武陸忠顧厚):陸機陸雲、張翰張暢
會稽賀氏:賀知章
會稽虞氏:虞世南
義興周氏:周玘
吳興沈氏:沈約
吳興丘氏
襄陽習氏:習鑿齒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
依靠經學(《孝經》)、禮學維持門第。
引入宗法觀念、強調孝悌觀念,謹持門風,篤重家學,增強家族凝聚力
余嘉錫:“蓋魏晉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國。”

家族倫理觀念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1. 對親情的詠頌成爲文學重要題材。例如陸機兄弟、謝氏子弟之間的唱和。
  2. 述祖德的作品大量出現。《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潘岳《家風詩》、陸機《祖德賦》
  3. 家傳、家譜大量出現。
  4. 大量訓誨告誡類作品出現。顏之推《顏氏家訓》、王僧虔《戒子書》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
赫兆豐《知識下移與六朝才女書寫的演變》

士族與皇權的博弈

謝靈運、王僧達、顏延之、謝脁
南朝皇權重振。
寒族、寒門和寒人:對門閥制度的不滿與反抗。左思《詠史詩》、鮑照《瓜步山揭文》

交融

玄佛道儒各家思想的融合

“三玄”:《老子》《莊子》《周易》
袁宏:《正始名士傳》《竹林名士傳》《中朝名士傳》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

  1. 玄言詩:理趣與情感
    嚴羽:“宋人以文字爲詩,以才學爲詩,以議論爲詩”
    玄言詩-陶淵明-謝靈運-杜甫-宋詩的發展脈絡
  2. 自然與人工
    鍾嶸《詩品》:“平典似道德論”“理過其辭,淡乎寡味”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3. 生死、遊仙、隱逸主題
  4. 言意之辨(語言和思維的關係)
    《周易·繫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莊子·外物》:“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言、象、意三者之辨
  5. 論說文興盛
    《文心雕龍·論說》:“魏之初霸,術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練名理;迄於正始,務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論;於是聃、周當路,與尼父爭塗矣。”
    嵇康《養生論》《聲無哀樂論》

文體的勃發、探索、相互吸收和影響

  1. 五言古詩興盛
  2. 七言古詩、七言樂府發展(鮑照)
  3. 永明體:沈約、王融、周顒、謝脁
  4. 抒情小賦、詩賦結合:蕭愨《春賦》
  5. 詩文融合,形成駢文

民族交融

承上啓下

《隋書·文學傳序》
赫兆豐《南朝氣韻——六朝石刻講演錄》

《文選》學

概述

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包含130位作家、700餘篇作品。
錢玄同:“惟《選》學妖孽所推崇之六朝文、桐城謬種所尊崇之唐宋文,則實在不必選讀。“這一方面體現的的是過激的白話文主張(實際未必實行),另一方面可見《選》學影響頗深。

文體之分:《隋書·經籍志》有大序、小序、類序。摯虞《文章流別集》。

《文選》學起源於隋唐。蕭該《文選音義》、曹憲《文選音義》、《舊唐書·儒學傳》、許淹《文選音》、李善註《文選》

研究範圍:註釋、辭章、廣續、讎校、評論。外圍研究包括蕭統生平及文學思想、《文選》成書;內部研究包括註釋、版本、分體、文本。

蕭統的生平及文學思想研究

俞紹初《昭明太子蕭統年譜》《昭明太子集校注》
胡德懷《四蕭年譜》《齊梁文壇與四蕭研究》
范子曄《中古作家年譜彙攷輯要》

選文標準?
阮元《文選序》:”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阮元《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後》《與友人論文書》
朱自清《〈文選序〉”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說》
《文選序》=蕭統文學觀? 文學主張並不完全取決於編者個人:

  1. 時代有其文學思潮和讀者的接受
  2. 蕭統的太子身份使得《文選》有官書的性質,需要適合統治集團要求
  3. 《文選》《文心雕龍》《詩品》文學思想的高度重合透露出中古文人的共識

蕭統《答湘東王求文集》

《文選》成書研究

  1. 編纂者和成書過程研究
    蕭統?昭明太子十學士?《文鏡秘府論》:“與劉孝綽等撰集《文選》”;朱彝尊《書〈玉臺新詠〉後》
    劉孝綽?清水凱夫《〈文選〉編纂實況研究》;岡村繁《文選之研究》
  2. 成書事件研究
    陸倕526年去世、蕭統531年去世。又“不錄存者”,因此可以推測成書於526-531之間。
  3. 《文選》與《文心雕龍》《詩品》關係研究
    與《文心雕龍》:劉勰曾經擔任昭明太子的東宮通事舍人;與《詩品》:入選作家作品數,“不錄存者”,以世代為序

《文選》註釋研究

主流:李善註(658)、五臣註(718)
李善註:詳注典出,具有文獻學、史源學、訓詁學價值;
五臣註:重點在疏通句意
註本經過了從註音到註典再到文學評點的過程。

非主流:公孫羅、陸善經、綦毋遂、《文選鈔》。周勳初《唐鈔文選集註彙存》

《文選》版本研究

  1. 唐手抄本隨意性大、生產量小、亡佚多;
  2. 雕版印刷通行後出現李善註和五臣註合印的版本;
  3. 域外版本
    斯波六郎《〈文選〉諸本的研究》;傅剛《〈文選〉版本研究》

《文選》分體研究

文選體裁數量有37、38、39三說
文體辨析標準:體裁、風格、源流

《文選》文本研究

可採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
駱鴻凱《文選學》、周貞亮《文選學》

中國文學批評理論體系的建立

中國古代沒有文學批評,叫詩文評或小説戲曲評。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詩文評類小序:“文章莫盛於兩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爲一書傳於今者、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爲例各殊。至皎然詩式。備陳法律。孟棨本事詩、旁採故實。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說部。後所論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兩代、均好爲議論、所𢰅尢繁。雖宋人務求深解、多穿鑿之詞。明人喜作高談、多虛憍之論。然汰除糟粕、採擷菁英、每足以考證舊聞、觸發新意。隋志附總集之內、唐書以下則竝於集部之末、別立此門。豈非以其討論瑕瑜、別裁眞僞、博參廣考、亦有裨於文章歟。”

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

“體裁漸備”:魏晉南北朝文論興盛的背景。
體裁,例如《後漢書·文苑傳》、蔡邕《銘論》《獨斷》
總集:《文章流別集》《翰林論》
《隋書·經籍志》

《典論》其首也。其勒爲一書傳於今者、則斷自劉勰鍾嶸

《典論·論文》、陸機《文賦》、《文史通義·詩話》

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

《文心雕龍》五十篇,分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序志

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

鍾嶸《詩品》:分上中下三品,122位作者加《古詩》
章學誠《文史通義》:“《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
《詩品》主旨:

  1. 破永明“拘忌”,暢“自然英旨”
  2. 斥險俗之調,標雅正之音
  3. 反“用事”“假補”,取“性靈”“直尋”
    《詩品》批評方法:品第高下、推尋源流、較量同異、博喻意象(意象批評法)、知人論世、尋章摘句(《滄浪詩話》:“漢魏古詩,氣象混沌,難以句摘。晉已還方有佳句。”)

至皎然詩式,備陳法律

初盛唐、晚唐五代至宋初詩格盛行。
《文鏡秘府論》收錄初盛唐詩格著作。

孟棨本事詩,旁採故實

《文史通義》:“詩話而通於經部之小學矣”

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說部

《六一詩話》:“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閒談” 態度隨意
《文史通義》:“唐人詩話,初本論詩,自孟棨《本事詩》出。”
“詩史”源頭《本事詩》,在《中山詩話》、《六一詩話》中得到發展

被建構的陶淵明

有關陶淵明的爭議:“陶詩其源出於應璩説”、《詩品·中品》、《後漢書·文苑傳》、宋初謝靈運傳論、文心雕龍時序篇、悠然見南山/悠然望南山?
蕭統:“陶淵明文章不群,辤采精拔”
蘇軾對陶淵明形象建構起的作用:用“步韻”寫和詩一百零八首

文學批評史的中古本位

目錄學的分類歸屬 《隋書·經籍志·總集類》、《新唐書·藝文志·集部·文史類》、《郡齊讀書志·集部·文說類》、《四庫提要·集部·詩文評類》

聲律說的發展

聲律和音律

  1. 聯繫:本之於自然身體肌理
  2. 區別:
    人的發聲器官與外在器官

音韻學常識

《異苑》:曹植魚山梵唄

聲律說的產生與發展

西晉:顧炎武《音學五書》:“文人言韻,莫先於陸機《文賦》”;張少康《文賦集釋》
劉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
永明聲律說:《宋書·謝靈運傳論》《南史·陸厥傳》《文心雕龍·聲律》
四聲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

律詩定型

  1. 五言/七言八句
  2. 押平聲韻,偶句入韻,一韻到底
  3. 黏對
  4. 中間兩聯對仗

北朝文學

断代

  1. 十六國時期。以實用爲主。
  2. 北魏初到孝文帝遷都前。尚散體,文采不足。(對應南朝劉宋至齊永明年間)
  3. 孝文帝遷都後到隋統一,開始講求文采、聲韻,出現自己的特色。(對應南朝齊末至陳末)
  4. 隋統一以後,兼容南北。

十六國文學

匈奴、羯、鮮卑、羌、氐
十六國:前趙(劉淵)、后趙(石勒)、前燕(慕容)、前秦(苻堅)、后燕(慕容冲)、后秦(姚萇)、南燕、夏(赫連勃勃,統萬城)、前涼(張軌)、蜀(桓溫滅的)、后涼、西秦、南涼、西涼(李暠)、北涼(沮渠懞遜)、北燕。

十六國文學的貢獻:

  1. 河西地區安置了大量的讀書人
  2. 北方地區保留了一些圖書資料
  3. 西域鳩摩羅什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朝文學

北魏

孝文帝遷洛后洛陽成爲了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溫子昇,字鵬舉,《韓陵山寺碑》《從駕幸金墉城》《搗衣詩》
胡太后,《楊白華》

東魏、北齊

文人來源:
1、北魏原有
2、由南入北(平齊民):顏之推、蕭愨
3、河西

北齊有文林館
《文林館詩府》魏收,邢劭,蕭愨,顏之推,陽休之,盧思道,薛道衡

北地三才:溫子昇、邢劭、魏收
祖鴻勛《與陽休之書》
蕭統是南朝發現陶淵明的人物,陽休之是北朝發現陶淵明的人物
邢劭:《思公子》,與溫子昇合稱溫邢,與魏收合稱邢魏
沈約:寫詩有三易,易字,易典,易誦讀
魏收
蕭愨:《秋思》

西魏、北周

蘇綽仿尚書作大誥,提倡質樸,北周明帝立麟趾殿

庾信:後期詩歌:鄉關之思、亡國之恨、身世感慨
《詩品》評阮籍詠懷詩: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哀江南賦》《小園賦》《枯樹賦》《傷心賦》
庾信的成就和影響:“窮南北之盛”,融合南北文風,啓發盛唐氣象
《庾開府集注》《庾子山集注》

倪璠:賦史
沈炯《歸魂賦》
王褒子淵,琅琊臨沂《山池落照》《別陸子雲》《渡河北》
散文:北朝文學偏重於實用,務實
顏之推《顔氏家訓·文章》《觀我生賦》

北朝文學特點

  1. 北朝文學的發展是和少數民族的漢化以及北方文人接受南方文學的影響同步進行的。多民族融合性。
  2. 詞義貞剛,重乎氣質。原因:北方長期戰亂。士人重儒學,輕玄學。鮮卑民族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尚武的民族性格對文學創作有影響。水土、自然環境不同。

南北文學不同論:《黃帝内經·異法方宜論》《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

北方文學落後的其他原因:

  1. 聚族而居,結成塢堡,局限人們活動的界限,無法交流。
  2. 缺乏書籍流通   
    人和書籍沒有辦法流動,知識就沒有辦法流動。知識史,書籍

唐詩流變

綜述

《全唐詩》近五萬首。

唐詩之爲唐詩:

  1. 用朝代劃分文體可追至王國維《宋元戲曲考》
  2. 唐詩散佚很多,但《全唐詩》數量已經超過了先秦至隋所有詩歌的總和
    李陽冰《草堂集序》:“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3. 使用範圍極廣:聞一多:"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們一律用詩的形式來寫,達到任何事物無不可以入詩的地步。"
  4. 天才輩出;詩體。

唐詩高峰出現的原因:

  1. 經濟發展;
  2. 民族融合,國際交流(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薛愛華《撒馬爾罕的金桃——唐代的外來文明》);
  3. 文化兼容并包,三教並存,社會包容度大(宋·洪适《容齋隨筆》、安田二郎《司馬炎好色考》);
  4. 科舉制度、行卷風氣(錢穆《記唐文人的干謁之風》);
  5. 前代詩歌成果、經驗。魏晉南北朝是唐代文學的母體,研究唐代文學必須了解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文化;
  6. 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領域的發達、成熟;
  7. 漫游(員半千《陳情表》)。

唐詩分期:
文學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並不同步

  1. 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
  2. 《滄浪詩話》
  3. 方回《瀛奎律髓》初盛中晚
  4. 楊士弘《唐音》
  5. 高棅《唐詩品匯》

初唐詩

高祖武德至玄宗先天間:清除齊梁綺艷詩風的影響。

六朝人的先期努力:
政治干預:宇文泰、蘇綽、隋文帝
理論批評:劉勰、鐘嶸、顏之推
實踐突破:庾信、王褒

高祖武德、太宗貞觀:醞釀准備階段

唐太宗健康的文學觀,一方面稍稍擴大了梁陳以來宮廷詩作的題材範圍,寫應製頌聖,宴飲酬唱,偏向雅麗;另一方面探索律詩定型,上宮體(六對、八對)

王績

武后當政(655)

  1. 初唐四傑:才名頗盛,地位不高,鬱鬱不得志,躁進之人。(《新唐書·裴行儉傳》)
    王勃:改革送別詩。氣度宏放,情懷慷慨,自負的豪情,格調明朗昂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楊炯:邊塞詩《從軍行》
    駱賓王:《帝京篇》《在獄詠蟬》
    盧照鄰
    擴大了宮體詩的寫作範圍。
    聞一多:“由宮廷走向市井”“從台閣走向江山和塞末”
    四傑是初唐詩壇上第一批改革者,四傑擅長的詩體:七言古詩,五言律絕
  2. 沈宋、文章四友——聲律
    宋之問、沈佺期;蘇味道、李嶠、杜審言、崔融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准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3. 陳子昂《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氣骨
    文道一貫、興寄傳統。《感遇》三十八首
  4.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意境混融、昇華
    吳中四士: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

盛唐詩

玄宗即位到代宗大曆初(包括安史之亂)
殷璠《河嶽英靈集》

山水田園詩

孟浩然:第一個在唐代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繼陶謝之後,開王維先聲。仕與隱的矛盾,強烈的政治抱負和進取精神。
王維:禪悅,從容大度,平靜祥和,有意境,高貴華美,體現盛唐氣象。遊俠詩,邊塞詩:開元盛世的昂揚精神和浪漫氣質的體現。連接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的橋樑。

邊塞詩

溯源:建安詩人羣體,劉琨,鮑照(在邊塞詩的發展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以一己之力決定了盛唐的邊塞詩所寫的詩歌範圍),北朝詩人(程千帆《論唐人邊塞詩中地名的方位、距離及其類似問題》)。

內容:戰爭、閨怨、懷才不遇、邊塞風光

鮑照對邊塞詩的貢獻:

  1. 寫邊塞景物
  2. 抒寫寒士不遇的憤慨(《代東武吟》)
  3. 征人愁思、少婦閨怨(《擬行路難》)
    鮑照之前的七言詩:荀子《成相》,上邪,柏梁詩,燕歌行
    鮑照對七言詩的貢獻:
  4. 變原來的逐句押韻為隔句押韻
  5. 打破了七言詩只押平聲韻的傳統。換韻會改變詩的氣質、意境。
  6. 七言詩的句式定型。七言為主,間有三言五言。
    總結:用韻以隔句押韻為主,或平韻通押或仄韻通押或平韻與仄韻互轉

李杜

李白:現實的浪漫主義者、真實、不妥協

杜甫:

  1. 以下層人民作為主人公。
  2. 不遊離於體制之外,了解體制的黑暗,又能與民眾接觸,推己及人。
    杜詩註本:王嗣奭《杜臆》、浦起龍《讀杜心解》、仇兆鰲《杜詩詳註》、楊倫《杜詩鏡詮》

中唐詩

代宗大曆至穆宗長慶年間

大曆十才子

李端、盧綸、司空曙、錢起、耿諱、吉中孚、苗發、夏侯審、韓翃、崔洞
胡應麟《詩藪·內篇》:“骨氣頓衰”
時序遷流、節物變化、人事離合
工於體物

韋應物、劉長卿、顧況、李益自成一家

元和(806—820)兩大詩派:均源出杜甫

中國詩歌史上的高峰 三元:上元開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

  1. 元白詩派
    白居易、元稹、張籍、李紳。
    雅俗結合。新樂府運動。
  2. 韓孟詩派
    韓愈、孟郊、賈島、盧仝、李賀
    “不平則鳴,務去陳言”
  3. 劉禹錫、柳宗元
    永貞改革,二王八司馬,貶謫文學

晚唐詩

敬宗寶曆初至唐亡
風氣龐雜,門徑分歧。偏愛形式美,削弱對現實的關注

文宗到宣宗:杜牧到李商隱。杜牧的祖父杜佑《通典》三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
杜牧段成式:三十六體(三個排行十六的傢伙)他們擅長駢文
杜牧:盛唐青春健朗風采在晚唐的重現
李商隱:無題詩,直接描寫內心世界、心理活動,是為創新

懿宗即位至唐亡:詩人不少成就不大

  1. 以悽婉輕艷的風格傷悼離亂
  2. 以通俗的語言反映社會問題

唐代制度與文學研究

西方社會學+知人論世+詩史互證
從社會製度的角度考察制度與文學的關聯性,並以此為基礎闡釋文學的生成和演變

延展:科舉與文學、幕府與文學、貶謫與文學(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銓選與文學、地域與文學(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科舉文體與文學、樂府制度與文學、音樂與文學、政治與文學(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

橫向拓進:發掘新的與文學相互關聯的制度
縱向拓展:歷時研究,從唐代向前向後延伸

韋勒克《文學理論》
製度與文學研究不等於制度和文學的簡單相加或製度影響文學
現有成果多有着簡單“制度+文學”和主題先行兩大誤區
“與”並不等於作用於。強調文學對製度的策應和文學本位的思想。
制度與文學並非簡單的點對點的關係。制度是文學生成的外部環境,屬於文學生態部分,並不一定直接作用於文學。
製度與文學的過渡空間、中間環節:制度-風氣/文人-文學
主觀意圖和客觀效果要分開

駢文與古文運動

駢文辨名

六朝稱“今體”“麗辭”。柳宗元《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

界定標準:用典、聲律、藻飾?
鈴木虎雄:字句整齊、對偶精切、聲律諧調
《文心雕龍·麗辭》

南朝是駢文的極盛時代,分為三個時期:

  1. 劉宋:文章趨於華美,對仗逐步增加,但比起齊梁以後的駢文來,散句還比較多,聲律調配還不嚴格。
  2. 齊和梁初:駢文的應用擴展到日常書信。
  3. 梁後期和陳:駢文用典大大增加,擴展到歷史著作,論辯文。

駢文易於出現的問題:

  1. 刻意雕琢,有時反而使文句欠通
  2. 因為強求字句整齊或故意求典雅而改變人物的本名,壓縮典故,甚至用一些含混的概念去代替
  3. 不要用典卻用典,一句話拆成好幾句,詞意晦澀
  4. 一些典故和句法重復使用,形成公式

駢文的意義:

  1. 在形象的描繪上大大進步(駢文和漢賦有很大聯繫)
  2. 積累起很多有價值的藝術表現經驗。對偶、辭采、用典、聲韻、審美意義。(存在以辭害意的現象)

古文運動

古文在唐代之前的概念:

  1. 六國文字
  2. 古文經、古文學派
  3. 古代文獻
    唐代古文的概念:與駢體相對

“運動”與“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是1927年胡適《白話文學史》中新引入的概念。
運動指向鬥爭,強化了鬥爭的思維。
但斗爭對象是駢文嗎?

古文運動概述

時間:唐德宗貞元到憲宗元和
指導思想:文以載道,強調儒家傳統
形式:散文
領導者:韓愈、柳宗元
參與者:劉、元、白、韓門弟子

古文運動的本質

古文:以單句散行為主的文章
在古代,“體”指的不是文體而是風格;同時文體不等於內容

南北朝以來文章之弊,大體有三:

  1. 浮言麗辭之堆砌:文風問題
  2. 無益有害之衰徵:文章的政治效益與社會價值
  3. 經書道義之疏離:文章之本原,關乎其根本精神。

古文運動的針對角度並不在駢體文這一文體的存廢——沒有關注所謂“駢散對立”的問題
實際上古文運動的訴求是改革文風、充實內容、“文道合一”。“宗經”“明道”“載道”,強調比興與風雅的傳統,要求文章介入現實,宣揚政教,發揮實用價值。

駢散對立並非古文運動的主流。
唐代古文家與駢文家並沒有矛盾,相互之間的關係也很良好。
個人選擇寫駢文還是散文僅受到目的、場合、寫作習慣的影響

在唐代古文家的觀念中,駢散之爭並不是關鍵性的問題,他們更看重的是明道,對文字的要求也是以意為主。也就是說他們之所以寫作散體文,無論敘事與說理,無非是為了更好地載道,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古文運動本質上是思想的革新而不是文體的革新。

文風-士風-政風,通過改革文風來匡謬正俗。

唐代古文運動的形成是一個曆史的過程

武后朝:陳子昂
開元天寶:蕭穎士、李華、獨孤及、元結等(武后開天:前古文運動時期。1、駢文流行五百年之久,影響至深,科舉考律賦。2、初中唐統治者需要歌功頌德之文。大賦、碑銘、紀頌、賀表。3、空言明道。)
貞元:韓柳。“古文成於韓柳”。

初唐到中唐前期,散文發展比較緩慢(文學發展的慣性):

  1. 駢文流行五百年之久,影響至深,科舉中也考律賦;
  2. 初盛唐統治者需要歌功頌德之文,如大賦、碑銘、紀頌、賀表;
  3. 空言明道

韓柳促進文學變革從單純復古走向事實上的創新:

  1. 變“筆”為“文”。
    在應用文章中感懷言志,深深介入現實政治,給文章註入了強大的生命力。情感、教化:詩言志,也就是文;筆不負責這些。六朝時候現在韓愈把散文原有的功能政哲史書信奪回來。
    通過儒道達到反佛道和反藩鎮割據、尊王大一統的效果。
    為什麼寫古文:宣揚道,不平則鳴
  2. 藝術上汲取各家之長,創造了新的寫作方法和散文范本。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晚唐駢文的復興與古文運動的局限有關:韓門弟子單純模擬,缺乏獨創,難以爲繼;三十六體此消彼長。

總結

在唐代,古文家和駢文家之間有密切的交流,卻沒有陣營的對立。古文家文論中固然存在反駢儷的成分,但更多人只是反對技巧而提倡質實而已。結合唐代文人尤其是中唐文人的創作情況來看,駢散的選擇主要和文體限制及文章的應用場合有關。可以說,在唐代,駢散文始終是共存的,問題僅僅是某一時期哪種文體得到更廣泛的使用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而已。

宗教與中古文學

文學起源於宗教/巫術說

最初的文學和最初的宗教共生於原始人類混沌的意識形態。
聯結文學與宗教二者的中介是掌握知識的階層。

  1. 夏商-西周初期:原始宗教文化——巫覡和史
    甲骨文、金文;《周易》卦辭、爻辭;《詩經》中的祭歌
  2. 兩漢:士
    知識下移、孔子講學開始。
    絕地天通。
    儒學:經學與緯學。緯學:摻雜神話、災異。

中古文學與佛教

近代所謂“二西之學”:佛教和西方科技

關注佛教傳入的方式、文人的宗教接受和文本的佛教呈現。

佛教文學大致分三部分:

  1. 佛經文學,從佛教典籍裡選取的富有文學色彩的部分。
  2. 俗文學的部分,包括敦煌出土的王梵志的詩等。
  3. 世俗文學家們的佛教活動。

要站在中國文學者的立場。

1920年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

  1. 擴大了漢語詞匯,產生出像因緣、果報、涅槃、剎那、眾生等新的詞彙。
  2. 帶來語法文體的變化,於駢文、古文之外,產生了一種“組織的解剖的文體”,像後來的禪宗語錄,就對宋儒影響至深。
  3. 佛教觀念進入文學寫作,小說、戲曲。
    胡適、魯迅等都有相關書籍。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漢明帝永平求法)。
真正進入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在兩晉之際。主要的媒介正是熱心向佛學佛的人士。(典午氏即司馬氏)
由《世說新語·文學篇》可見從經學到玄學再到佛學的學術思想發展脈絡。

佛教界與士大夫交往最密切、最具影響力的當屬支遁。他與謝安、王羲之、孫綽、許詢等名士都有交往。

南朝佛教對詩歌的影響:玄言詩、山水詩和宮體詩,分別對應東晉、宋齊、梁陳。

  1. 玄言詩與佛理詩:孫綽、支遁等人
  2. 山水詩與佛教。
    《文心雕龍·明詩》:“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支遁:山水詩的先驅。“八關齋戒”
  3. 宮體詩與佛教。
    宮體詩特點(姚察):“不拘舊體”、“新變”;“轉拘聲韻,彌尚麗靡”
    宮體詩的內容:較永明時期更為狹窄。

    1. 男女交往。沈約《夢見美人》蕭綱《詠內人晝眠詩》
    2. 詠物:鏡、燭、畫扇、眼、燈、席、笛
      可能受到印度文學裡對色情的描寫的影響。
      佛經中既多艷辭,描寫對象也變化
      描寫女性容貌由虛到實的變化

道教與唐代文學——以李白為例

道教的信仰核心是對生命的肯定和對永生的追求。
道教影響文學創作中最惹人注目、在藝術上最富創造性的,是表現神仙和仙境幻想的作品。遊仙、求仙題材。
神仙本是超現實的、宗教玄想的世界,無論是仙界還是人間的神仙,本來都是幻想的存在。但是在這些幻想裡,往往體現了人們對於超越現實的幻想和現實污濁的對比。

李白的矛盾心理:

  1. 借神仙世界謳歌理想的生活境界、精神自由:《古風》第十一、二十
  2. 將神仙世界與現實世界對比,批判現實:《古風》第十九
  3. 現世不可久居,仙界又不可求:《擬古十二首》之三、之八

總結

要有多元的宗教觀念。中古文人不會完全排他性地認同某一宗教

六朝小說、唐傳奇與敘事文學

史傳、雜傳、小說是中古敘事文學的主要代表。
“史不及書,則傳記興焉”
《隋書·經籍志》史部正史類、雜史類、雜傳類;子部小說家類

小說內涵的界定

鄭樵、馬端臨《文獻通考》
小說在中國古代文人中地位低下。《文心雕龍·諧隱》:“然文辭有諧隱,譬九流之有小說”

類似《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都是“世代累積型”的小說

六朝小說與唐傳奇:從實錄到虛構

唐傳奇拋棄了實錄的傳統,有意識地開始走向虛構。
唐後,小說分爲兩途:

  1. 文言小說。唐傳奇、《聊齋志異》
  2. 白話小說。宋元話本、明清演義。

佛教對小說的影響

兩晉十六國:《博物志》《搜神記》
南朝:《幽明錄》《異苑》《齊諧記》

中古小說的新概念:

  1. 三世因緣。劉義慶《幽明錄》
  2. 道教“謫世”觀念
  3. 因果報應
  4. 死而復生
  5. 地獄之說。《冥祥記》趙泰地獄巡遊

六朝志怪小說借鑑佛經故事的方式有兩種:

  1. 照搬佛經故事情節,只作文字上的改動;
  2. 模仿情節,添加細節,改變人物場景。

唐傳奇

小說這一文體在唐傳奇得以獨立。唐傳奇發展的高峯在中唐。
中唐時期通俗審美趣味由於變文、俗講的興盛而進入士人羣落。
“傳奇”在唐代約同於“志怪”。裴鉶《傳奇》

唐傳奇產生於行卷說:行文中多穿插詩歌、駢文,結尾有議論。

想象和虛構

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

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文學創作

某些特定的歷史事件與當時政治、文化緊密相聯,成爲影響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唐代人的思想要求文學干預現實。

歷史事件對文學的影響是兩方面的:

  1. 具有進步意義的事件對文學發展起推動作用,如永貞改革
  2. 恐怖的事件往往扭曲文人的心態,如甘露之變

以安史之亂爲例:

  1. 文學重心從長安、洛陽向地方轉移。
    1. 藩鎮使府與文學
    2. 文人與官吏避難南奔,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區,以吳越一帶最爲密集。
      “荊揚二州,戶口半天下”
      矢野主稅“北人的南人化”
      南方詩人羣體、吳會詩僧羣、吳中詩派
      詩人羣體的界定:地域、時代、志趣、羣體活動
  2. “骨氣頓衰”,從盛唐的自信、樂觀、豪放走向了反思、沉鬱,甚至趨於低靡。
    詩歌由情感化向理性化過渡,下啓宋詩。
  3. 詩歌題材上,邊塞詩衰落,懷古憑弔詩興起。

詩史互證、文史互證

包括以史證詩和以詩證史兩方面。

  1. 以史證詩:藉助歷史典籍證據弄清詩歌文本產生的背景
  2. 以詩證史:歷史典籍憑藉詩歌文本證據修補其舛漏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上承錢謙益《錢註杜詩》
“個性不真實但通性真實”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堡塢”“嶧孔”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以小說證史
五四以來唐傳奇研究主要是文學方向和文獻學方向

歷史的含義

  1. 過去發生的事件、思想和活動
  2. 我們自己對這些的認識和理解

重構論:蘭克
建構論:克羅齊、柯林伍德“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思想史”
解構論:海登·懷特。歷史書寫是文本、是語言,故能引入敘事學、文本學的範疇。

教材整理

魏晉玄學

論題:崇有與貴無、名教與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
“自然”是老莊哲學特有的範疇
言意之辨討論的內容是言辭與意旨之間的關係。王弼得意忘言說、荀粲言不盡意論
構成魏晉風流的條件:玄心、洞見、妙賞、深情

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歷程

建安文學

建安年間和魏朝前期的文學。以曹氏父子爲中心。

建安七子:王粲仲宣、陳琳孔璋、徐幹偉長、劉楨公幹、阮瑀元瑜、孔融文舉、應瑒德璉
王粲、劉楨成就最爲突出。王粲《七哀詩》感情深沉、慷慨悲壯,劉楨《贈從弟》以氣勢取勝
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見稱

建安風骨:“雅好慷慨”“志深筆長”“梗概多氣”

  1. 悲涼慷慨的精神,政治熱情高漲
  2. 人生苦短的慨嘆
  3. 詩人創作的個性高揚
  4. 建安詩人處在時代與個人雙重悲劇的交匯點上,但敢於正視苦難的社會與人生,勉勵自己和他人惜時如金,及早建功立業。

正始文學

魏朝後期的文學。
竹林七賢:嵇康叔夜、阮籍嗣宗、山濤巨源、向秀子期、阮咸仲容、王戎濬沖、劉伶伯倫
這個時期是魏晉玄學的開創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
正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
詩風由建安時的慷慨悲壯變爲辭旨淵永、寄託遙深
阮籍《詠懷詩》遊仙和隱居。但頗有濟世之志。風格隱約曲折“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嵇康寫四言詩居多,風格清峻
應璩《百一詩》

太康文學

西晉武帝。

“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張載孟陽張協景陽張亢季陽、陸機士衡陸雲士龍、潘岳安仁潘尼正叔、左思太沖
“金谷二十四友”:石崇、歐陽建、潘岳、陸機、陸雲、繆徵、杜斌、摯虞、諸葛詮、王粹、杜育、鄒捷、左思、崔基、劉瑰、和郁、周恢、牽秀、陳眕、郭彰、許猛、劉訥、劉輿、劉琨

太康詩風以繁縟爲特點。努力表現在擬古和追求形式技巧的進步

  1. 語言由樸素古直走向華麗藻飾
  2. 描寫由簡單趨向繁複
  3. 句式由散行趨向駢偶

左思:《詠史》八首借詠史以詠懷。再現建安風骨。

東晉

東晉初年詩歌“理過其辭,平淡寡味”
郭璞遊仙詩“坎壈詠懷”,抒發苦悶情懷,繼承詩騷比興寄託傳統。《詩品》:“始變永嘉平淡之體”

玄言詩、玄佛合流
玄言詩代表:孫綽、許詢

晉宋易代

陶淵明

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真我”
增添田園詩的新題材

  1. 情境事理的渾融
  2. 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華麗

陶淵明的符號意義,成爲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歸宿

劉宋元嘉

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鮑照、顏延之

謝靈運山水詩
玄言詩孕育了山水詩。
鎔裁警句
從陶淵明到謝靈運,詩歌的轉變體現在:

  1. 從寫意到摹象
  2. 從啓示性到寫實性

鮑照詩風俊逸豪放

齊梁文學

詩體發生重要變革:周顒發現四聲,沈約、謝脁、王融創立永明體
竟陵八友:蕭衍叔達、沈約休文、謝朓玄暉、王融元長、蕭琛彦瑜、范雲彥龍、任昉彥昇、陸倕佐公
竟陵八友和南北士族的融合

形成文學集團: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梁蕭衍蕭統、蕭綱
蕭統蕭衍:劉孝綽、王筠
蕭綱宮體詩,庾肩吾、徐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