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 23Autumn 古代文学课堂笔记

宋代文学概论

宋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北宋960—1127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
南宋1127—1279
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宗—宋端宗—宋卫宗

  1. 政治环境:崇文抑武,重视文治,重用文人;科举制度:平民士大夫的崛起,中古世家大族消亡;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所以把宋代作为中国近世的兴起
    影响:宋代文人积极参与政治,因此具有鲜明强烈角色意识——并非纯粹的文人,而是学者文人官僚(艺术家)三位一体
  2. 思想特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感觉大宋很多人其实蛮自洽的,这就是他们和唐人的区别,既然能够在个人生活方面追求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那么自然不会有唐人那么挣扎。」
    借鉴佛学道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来使儒学哲学化、形而上学化。
    特征:宋学(王安石新学、朱熹理学、二程伊洛之学)、道学(陆九渊心学、张载关学、邵雍数理之学)、理学(狭义专指程朱)
    均以儒学为根本但非传统儒学所能涵盖,称为“新儒学”,哲学化,理论化,系统化,形而上化
    学术上的发展让宋代的文人都思想深邃,大大拓展了文学的内在空间,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深度,深刻性、哲理性大大超过唐人
  3. 文化上: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文化造极
    他们能够把书画中的美学特征融化到文学作品中
    文化艺术水平导致宋人作诗追求用典,求雅

    宋代的士人风貌

文人学者士大夫(艺术家);多出于平民之家

  1. 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品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刚健充实的道德人格 “内圣外王”“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
  3. 融通雅俗的精神气度(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4. 平淡超然的人生境界(以超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

宋代文学的特点——唐宋诗比较

问题:宋代文学数量众多,要分层次读,先从大家读起;宋代文人文化底蕴深,要从文化、学术、历史的角度比对

宋诗在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成熟
诗分唐宋,水平差相彷佛
《唐宋诗之争概述》齐治平

钱钟书:将唐宋诗概括为两种艺术特征,不以时代划分,体格;唐诗丰神情韵,宋诗筋骨思理

  1. 诗人:唐代诗人像少年,意气发扬“纯粹型”,宋代诗人像中老年人,内敛含蓄“学者型”
  2. 诗情:唐诗以情为主,宋诗以意理为主。唐诗和宋诗的区别不是情感本质的区别,而在于抒情方式的不同
  3. 抒情方式:唐诗的抒情方式是感发的,直接的,宋诗是深情的、含蓄的、曲折的
  4. 意象:唐诗多自然意象,漫游、边塞;宋诗多人文意象,宋人书斋中的意象,笔墨纸砚,字画。宋诗中有大量直接的议论,以俗为雅的生活意象
  5. 风貌:唐诗的风貌是浑融,宋诗比较刻意 vans:天下好文章俗语言都被杜甫和白乐天拿走了
    唐诗圆润丰美,出水芙蓉,情胜;宋诗瘦硬平淡,雪下幽梅,格高

北宋诗文革新与古文创作

北宋诗文革新的深层原因

古文运动本质是学术运动、政治运动、文化运动,表面是文学现象,但更深层的是思想、政治原因

北宋初期需要收拾晚唐以来丧乱的人心,所以要宗经所以复古重新提倡儒家思想 “复古明道”恢复社会秩序伦理纲常,复古以古文“经世致用”

核心:复古明道;目的:经世致用

骈古、文道之争

骈文派(五代派,杨亿)——复古派(柳开)
西昆派(骈文,推崇李商隐)——复古派(穆修、石介)
柳开、穆修

  1. 重道轻文,以致流传不广(“文章为道之筌也”);
  2. 本人创作崇经仿古;
  3. 形成太学体,特点“险怪”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欧阳修的文道观:

  1. 文道并重《答祖择之书》、《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
  2. 对道的切实理解:《与张秀才第二书》
  3. 本人创作:文道合一,有文采,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开宋新文风:平易畅达,纡徐有致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史论——士人风范论、经世致用:文章峭厉
    苏洵:文要有味而作;广采博取,厚积薄发;对文学创作自由精神的张扬:要文艺自由

唐代古文运动失败-宋代成功原因:
健康文学发展方向;政治环境;科举导向作用;立言作用(议论能力)载道;领袖的政治地位;弟子后继有人或无人;风尚;继承风雅精神
“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

北宋诗的发展与演变

宋初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

  1. 白体诗人:李昉、李至、徐铉、徐锴,赵光义,(王禹偁,特殊的白体诗人,“子美集开诗世界”,初步表现对平淡美的追求)
    摹仿白居易闲适诗,浅切流易
  2. 晚唐体诗人:寇准、九僧、林逋
    摹仿对象:贾岛姚合,苦吟,境界狭小
  3. 西昆体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秘阁校书《西昆酬唱集》
    摹仿对象:李商隐 创作主张:反白体,华丽典雅;缺点:缺乏强大的情感支撑“文过其情”,华美流于表面,用典繁冗“堆垛死尸”,未能内化为自己的学识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呼应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关注现实、理解现实,刷新诗歌艺术境界、气象,扫除唐末五代柔弱靡丽的诗风,提倡刚健阔大的创作精神

欧阳修

文化贡献,嘉佑二年天下第一榜;本人文学和学术
修新五代史,意在效仿春秋,暗含褒贬
金石学、史学、文学、目录学《崇文总目》、经学《诗本义》
论曰: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韩愈、欧阳修)之力也。

诗歌特点

  1. 以文为诗——用刚健古文体势矫正晚唐五代的卑弱诗风,改变诗坛风尚
  2. 流畅洒脱的诗风
  3. 旷达的人生感慨(对应于唐人的执着、深情、悲哀,是宋诗的共同底色)旷达中对悲哀的超越
    有学问和修养的支撑,因此宋人有旷达去面对

梅尧臣(圣俞,宛陵)

“诗穷而后工”,日课一诗;

  1. 诗才的“凡近化”倾向:从梅尧臣开始诗歌常常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
    使得“以俗为雅”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1. 将原来没有美感的东西写出美感;
    2. 把原先不写的事物写进诗歌
      梅诗一做得不足,二又做得太过,因此美学上有所不足,但有开创之功
  2. 平淡的艺术追求,并非天然平淡而是刻苦锻炼的结果,“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能够融合不同艺术风格的复合的平淡——追求的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老成的艺术境界
    苏轼:枯而实腴,质而实绮。
    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

苏舜钦

豪迈雄放,情韵不如欧阳修,功力不如梅尧臣,以气势取胜

王安石

变法富国强兵,解决内忧外患
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序言
王安石诗歌特点:

  1. 才学深厚,命意深刻,才大思深。
    创制新学。“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王安石用典多而精,且“自出己意”。见识不凡,议论精悍。
    “半山有才而不深,欧公深而才短”
  2. 艺术上精益求精。
    “精”:精巧、新奇。对仗。护田:汉书护田校尉。排闼:汉书樊哙传。王安石求精落实于更好地表情达意。
    叶梦得《石林诗话》:“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选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

北宋词的发展演变

词的产生和特点

先秦:雅乐,汉魏六朝:清(商)乐,唐代:燕乐,声诗。旗亭(酒楼)赌唱: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和声、泛声。根据音乐填词,依声填词。后只能依谱填词。

词的特点:

  1. 音乐性:曲子词,乐府。
  2. 词牌子:名字。《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乐曲类型:令、引、近、慢。58字内叫小令,91字以上长调,其中叫中调。
  4. 分阙(分片)唯一的四片词:莺啼序。
  5. 句式参差不齐。
  6. 词的特质:更擅长写细腻幽曲的情感。
  7. 词的文体地位。王国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庄词媚。词是小道。诗余。

词的发展历程

  1. 民间词,最早总集《云谣集杂曲子》。内容丰富、艺术粗糙
  2. 文人词,中唐诗人张志和、韦应物、刘禹锡。
  3. 晚唐花间词,温庭筠、韦庄。词之正宗在花间集,代表词婉约的正宗风格。
  4. 南唐词。王国维:“(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晏殊、欧阳修

晏殊:

  1. 善写雅致的富贵气象:“太平宰相”
  2. 情中有思:从人生的圆满当中体味到不圆满(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并未沉溺于人生不圆满的悲哀之中,亦有超拔一面。(晏几道:“梦与酒的漩涡”)
    欧阳修:继承晚唐五代词传统,男女相思;但开始写自我内心的情感

范仲淹,张先,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尝试

范仲淹:《渔家傲》豪放词滥觞

张先:扩展了词体的功能:用词赠别酬唱,从而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交际功能。善于体物写景,音乐歌舞,自然景物;为词写题序:证明将词视为个体写作。提高了词的文体地位。创作慢词(与柳永年纪相仿,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

王安石: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词风向诗风靠拢。

柳永

柳永的文化性格:一面:才子与浪子的性格,“有俊材,无士行”,与宋代士大夫不合;另一面:士人文化、士大夫文化、精英文化——世俗和精英文化圈相交的产物

宋词到柳永手中才发生了重大变化:

  1. 扩大词体:词调的丰富、慢词的发展,柳永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词至柳永,体调始备”,首创一百调;柳永词注重音乐之美;
  2. 开拓词境:a. 女子形象的变化:市井女子,打破了类型化的写法,女子形象开始个性化,多元、生动、鲜活、饱满,对女子的态度体现出一定的平等态度;b. 描绘都市风情。c. 自我人生感怀的抒发:士大夫之词,表现自我独特人生体验:羁旅行役之感,由闺阁庭院走向关塞山河。
  3. 拓展了词的表现手法:a. 语言上雅俗并称,改变了审美内涵、审美趣味,变雅为俗,多运用日常口语和俚语(俗的雅化);b. 以赋为词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铺叙和白描(由于慢词);c. 词的结构,开创了回环往复的多重结构的写法,“我”-对方,现在-过去-未来,后被周邦彦发展成熟。

苏轼

苏轼的生平与文化人格

作为文化符号的苏轼是在黄州之后形成的
黄州时期:人生如梦、人生如寄。强烈的“人生的空漠感”。又找到了一条超越人生苦难的道路
李泽厚《美的历程》:苏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的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苏轼的超越:“我”——大我(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我排除了小我,实现了大我)与道合一的我
苏轼的道:自然,自在,自是,自然万物本来的样子
所以苏轼体悟的道就是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行其道。作为万事万物之一的“人”,只需做好一个“人”被赋予的“道”就可以了。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对外物有所强求,也不会对外物刻意回避(来自禅宗的对道家的超越)。
《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回首向来萧瑟处”“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苏轼的文学思想

“文道观”

道:

  1. 自然之理,自然万物本来的样子
  2. 非儒非道非佛,同时又亦儒亦道亦佛
  3. “道可致而不可求”
    文:道艺两进,苏轼比欧阳修更重视文的作用。“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有道有艺”

    自由的艺术精神

  4. 心灵层面:真率性情的自由表达:“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
  5. 表现层面:艺术表达的自由:“辞达而已矣。”物-客体、意-主体、言-语言。魏晋时期言意关系。“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求物之妙。如系风捉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艺术的自由境界:“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平淡”

    给平淡找到了典范:陶渊明
    “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赋予平淡创作内涵、并且设立了平淡的典范。苏轼发明了陶渊明、黄庭坚发明了杜甫
    从美到极致趋向于简约:注重内在的神韵,甚至外表可以是不美的——对美的理解升华了,平淡说的意义
    平淡是一种自然老成的境界。

苏轼的词

  1. 提高词品——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还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是一种观念,正是这种观念提高了词的地位,观念并非主观的)
  2. 开拓词境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拓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既向内心世界开拓,又向外在世界发展
  3. 革新词风——多元的词风
    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主流风格:清旷词。
    融合豪放与清旷《念奴娇·赤壁怀古》
    传统的婉约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4. 打破词律
    对词的音乐性的打破。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
    开拓根源:以诗为词

苏轼的诗

  1. 无所不包的笔力(题材内容的极大丰富)
    袁宏道: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
    叶燮: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
    赵翼《瓯北诗话》: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续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2. 出神入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但精益求精,而且富有奇趣
    联想、想象
    人生哲理被意象化
  3. 以“清雄”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阴柔与阳刚相互渗透、融合。莫砺锋《苏轼在北宋诗坛上的代表性》

苏轼的文

  1. 长于议论到精于思辨。
    长于议论是宋人文章普遍特点,来自于经世致用思潮。但精于思辨首推苏轼(学问和智慧)
    “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山川风云,草木华实,千汇万状,可喜可愕,有感于中,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2. 由重在明道到书写性灵。
    张扬自由精神:情感自由抒发。
    文学上的唯美:美是超功利的。
  3. 纡徐委备到灵动活泼。
    纡徐委备:欧阳修“有风神”;苏轼强调更多自由性情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

黄庭坚的文化性格

  1. 政治热情不高:黄庭坚以前士大夫政治热情高涨,有社会责任感;北宋后期党争倾轧,不支持这种政治态度。文字狱盛行,乌台诗案后,无人再敢评论政治。“乌台诗案损失最大的不是苏东坡,是宋神宗和赵家王朝。”
  2. 重视内心修治。“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从“外王”到“内圣”

    诗学思想

  3. 反对诗歌讥刺政治,主张“温柔敦厚”。
  4. 主张人格修养和诗歌境界之间的统一。只有不俗的人能写出不俗的诗。诗歌也要超尘拔俗。达到不俗:读书
  5. 强调读书与学问。
  6. 重视“法度”。
    “安排一字有神”——诗眼。
    “点铁成金”:“取古人陈言入于翰墨”“陶冶万物”
    “夺胎换骨”:“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意思好,语言跟不上);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原有意思不够好,需要进一步发明)。”
    点化前人诗句,并非直接使用。
  7. 要求创新,自成一家: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8. 最高境界:“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自由境界,最终是要求自由“随心所欲不踰矩”

诗歌特点

  1. 生新出奇。“煎成车声绕羊肠。”“程婴杵臼立孤难,伯夷叔齐采薇瘦。”“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
  2. 锻炼精严。很难找到缺点
  3. 清雅不俗。
    “山谷体”:生新,兀傲,奇绝;瘦硬,槎牙,奇险
  4. 晚年平淡通脱,返璞归真。

地位

与苏轼并称苏黄:在生新出奇上比苏轼走得更远,诗歌风味与唐诗相比有了更大的距离,因此成为宋诗的代表
宋诗的优缺点在黄庭坚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风格突出——形成了江西诗派
刘克庄: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

陈师道

  1. 苦吟精神,追求诗艺的千锤百炼。“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2. 峭劲瘦硬。学习黄庭坚,但比黄庭坚走得更远。“全是骨,全是味,不可与拈花簇叶者相较量也。”
  3. 简练拙朴。“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有时显得过于刻意,刻意标举和王、苏、黄的区别

江西诗派

吕本中提出。江南西路。江西诗派划分并不以地域而是以诗歌风格。
南宋时程叔达编有《江西宗派诗集》,曾纮编有《续江西宗派诗集》。
方回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刘克庄“学诗当识活法。”

陈与义

  1. 新峭深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工拙参半。
  2. 雄浑深沉。学习杜甫。经历靖康之乱“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以雄浑代尖巧
  3. 清俊自然。学习陶渊明、韦应物一派,“光景明丽,肌骨匀称。”综合了杜甫、苏轼、黄庭坚的诗学思想

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前期词

北宋中后期

苏门词人群:黄庭坚秦观晁补之陈师道毛滂贺铸晏几道
大晟词人群:周邦彦,曹组万俟咏田为
按照社交关系划分。

晏几道

黄庭坚“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

  1. 凄楚哀怨的情思、情痴
    追忆往昔的恋情:莲、鸿、苹、云,“梦与酒的漩涡”
  2. 深曲细腻的艺术构思。
    《文学史》:深曲细腻的艺术构思,写小令而结合了慢词的技巧

秦观

  1. 敏锐多情的词心:“他人之词、诗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2. 情韵兼胜。小令、慢词皆胜
    “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
    晏几道写词太执着,太深重,太深情,回味的空间小,秦少游含蓄收敛,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的不足。情思并非一泻无余,而是情一点出,即用景物烘托渲染。——满庭芳·山抹微云
    “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称者,唯秦少游而已。”
  3. 清丽淡雅的风格。周邦彦得其丽,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典雅富丽;李清照得其清

贺铸

  1. 多样甚至“矛盾”的词风:豪壮激越的英雄豪侠词、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词。“满心而成,肆口而发。”统一在贺铸情感的真率抒发
  2. 好用典故,有时候融而未化,被批评缺乏真味,拼凑。
  3. 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好化用李商隐、温庭筠、李贺诗句,影响南宋吴文英等人

周邦彦

咏物词较好

章法结构方面

  1. 变平叙为曲叙,变单线结构为回环往复的跳跃性结构。《兰陵王·柳》,时空结构的跳跃
  2. 多层次多角度的铺叙渲染法《六丑》

    语言锤炼方面

  3. 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词句,《西河·金陵怀古》
  4. 善于运用口语、俚语,化俗为雅
  5. 精湛的表现力: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

    讲究音律方面

  6. 注意词的感情色彩与宫调的和谐:离别感伤的《少年游·并刀如水》选用商调,写荆州明媚春光的《少年游·南都石黛扫晴山》黄钟宫
  7. 不仅严分平仄,也严分平上去入。
  8. 运用拗句的声律表达情感。音律上做到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统一,是清真词的独创。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分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周邦彦的词史地位

  9. 艺术上的集大成,“二百年来乐府独步”;
  10. 词作上的规范性;“词中老杜”杜甫重视法度
  11. “结北开南”:“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

李清照

父亲李格非“苏门后四学士”
父辈之间的隔阂,没有子嗣,叛乱
词学批评《词论》保持词的音乐性。

  1. 细腻幽深的情感世界。
  2. 善于用平常的语言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
  3. 风格淡雅清新。

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

绍兴和议,隆兴北伐:张浚主持,隆兴和议,开禧北伐,韩侂冑力主抗金,兵败首级被送至金国,嘉定和议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南宋文人与党争》
南宋开始出现理学兴盛的局面,宁宗,官方正统学术是新学,理学成为官方学术:理宗
文学内部最大潮流:反江西诗派

陆游

山阴人,浙江绍兴,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纪念在前线的日子

超越江西诗派,陆游倡导“工夫在诗外”:《示子遹》,对诗歌的磨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艺术层面上,而是要投身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从现实中、人生中获得积淀。

“诗家三昧”: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诗歌特点:
最有影响的两类题材

  1. 爱国诗: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
    特点:兼有豪放与顿挫,对收复失地,驱除鞑虏的强烈愿望,以及这一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悲愤。慷慨激昂,境界壮阔,《金错刀行》
    陆游在梦中开疆拓土,是对现实不满的补偿,小太白,前身杜甫
  2. 日常生活诗: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
    精致温润,自然流畅。刘克庄《后村诗话》:“好对偶被放翁用尽”
    缺点:写得太多太快,有粗糙的部分,重复率太高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人,谥文节,“诚斋体”
荆溪集自序

  1. 擅长写自然风物的情趣与理趣(反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写诗侧重书本,不自然)特别强调感物和“兴”,为山水写心,自然风貌蕴含理趣
  2. 生动活泼的写生艺术:善于捕捉,眼捷手快,踪矢蹑风,记录稍纵即逝,“工夫只在一捉字上”。
  3. 浅近风趣的语言“流到溪前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

缺点:诗主要写自然风物方面,比较缺少关心国家大事的作品,省力、风趣,不执着,但缺乏厚重感

范成大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人,谥号“文穆”。
最重要的是两组组诗:
《使金诗》72首:歌颂古代英雄人物,借古讽今
《四时田园杂兴》60首:农民生计的艰辛和苦难,比以往诗人都更贴近农村生活本身
不仅具有文学史的价值,还具有历史的价值
多样而富于变化的诗风,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只有少数作品风格峭拔。

缺点:个性不够鲜明

南宋中兴词坛

辛弃疾——错位的英雄

济南人,谥号“忠敏”

  1. 对词境的开拓:豪放词的典范
    豪放词到辛弃疾,才真正具有风格典范意义。

    1. 用词歌颂抗金斗争,塑造英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阶段:唐五代红粉佳人——北宋失意文人——辛弃疾: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2. 豪放风格的扩展:从对特定题材(游猎、边塞)的豪放——每个题材都能豪放。
  2. 刚柔相济的风格:豪放之风与曲折含蕴的艺术美并存。保持词这一文体的美感。刚中带柔:孙仲谋处;柔中带刚: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肝肠似火,色貌如花。摧刚为柔。
  3. “以文为词”的表现手法:
    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词汇入词,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
    文“气”的贯注——情感的流动。
  4. 强大的感发力量:“人格与性情之精诚光伟足以表现出一种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其全部生命中之志意与理念呈现于创作中。”人格与性情的光辉伟大
    苏轼倾向于哲理式的、平静超越的感悟,辛弃疾则更加执着

姜夔——江湖游士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人。

  1. 音律谐婉。不仅能够按律填词还能按词谱曲。
  2. 清空骚雅的风格: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语言、意象:偏向于清雅疏淡,清高峭拔的审美风格。表现手法:善用虚笔传神之法。骚雅: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比兴、寄托,雅正之风
  3. 善于写词的小序
    建立了“雅”词的典范,姜夔词彻底反俗为雅,力求醇雅,被奉为雅词的典范。

元杂剧

常识:
元杂剧的源头
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
体制:分为楔子和折、本,四折一楔子,合为一本
唱词:每折在音乐上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四种,不相重复,每个宫调下又有若干曲牌,此即为套曲,一折一套。曲文要押韵,一套中的曲文押同一韵部。
belike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用仙侣宫,组列曲牌: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金盏儿。
宾白:分为韵白和散白
科:表示人物动作、表情、舞台效果
角色:末(男的)、旦(女的)、净,只有正末和正旦可以主唱,其他角色一般没有唱词。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或“永嘉戏曲”
南戏与杂剧的体制区别
格律、用韵比较自由;歌唱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剧本结构以“出”为单位,一本戏长达数十出。